中医讲,阳化气,阴成形。但阴阳之间又是相互转化,阴得阳助生化无穷,阳得阴助泉涌不竭。用阳药能够提高阴液的转化,阴少了就容易上火。
中医上的阳药,简单理解就是辛温而热的药,温性的比如有黄芪,白术、党参等这类,热性的像附子、干姜,肉桂,吴茱萸等纯阳之药。
有些人出现阳虚畏寒怕冷手脚不温的情况,就去吃大辛大热的阳药去补阳,觉得这样补阳效果好,但有时很容易出现上火的问题,但如果去吃温性的阳药反而身体更能接受,人也会显得精神,气色逐渐变好。
这种情况是不是辛热的阳药就不能吃,那肯定不是。尤其阳虚严重的话需要大补阳气,补阳的时候可以搭配一些阴药,这样阳药有足够的阴液去转化就不会出现上火的情况。
如桂附地黄芄,虽然有附子、桂枝这样的阳药,但同时配伍了地黄、山药等这样养阴的药,就像给油灯里边填油,补火助阳的效果才会持久为功,且不会出现上火,甚至耗气的情况。
因此中医讲,善补阳者,必于阴中求阳,善补阴者,必于阳中求阴。
我们看右归丸这个药,就是阳药配伍了一堆阴药,阳得阴助而化生无穷,大医张景岳很明显非常懂得这个医理并把它发扬光大。
我们身体中的阴液,比如津液、血液等,并不是我们吃进去水谷就会生成,而是需要经过脾胃的运化才是化生而来,依赖的这个能量主要就是阳气,如有阳气不足,或者没有阳气,吃进去的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化生为津液气血。
所以我们去看很多脾胃虚寒,或者脾肾阳虚的患者,都有气血不足的情况。
反过来理解也一样,如果你知道一味补阳,而忽视阴的存在,就会出现补阳就上火的情况,在临床上我见过不少脾胃虚寒的患者,就吃不了附子理中芄,因为一吃就上火。
遇到这种情况,就不能去纯补,可以适当搭配一些养阴的药,当然,这类患者并非都是因为阴不足才这样,在具体用药上还要加以辨证才行。
分享仅供参考,不做诊疗依据,如有不适,请线下医院及时就医。